《經濟學人》雜志日前撰文稱,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設備維修難度越來越大,除了受到產品特性的影響外,還表明數字時代的物品所有權發(fā)生了變化,消費者已經很難再像以前那樣掌握全部的控制權。
以下為騰訊科技編譯整理的原文內容:
同樣是設備,智能手機和拖拉機卻有著天壤之別。而移動設備維修連鎖公司的老板,與種植玉米和大豆的農戶似乎也沒有多少相似之處。但詹森·德沃特(Jason DeWater)和蓋伊·米爾斯(Guy Mills)卻因為相同的原因感到憤憤不平。
“就連我們也已經修不好iPhone的Home鍵了!钡挛痔卣f,他曾經是一名音樂家,后來利用自己喜歡修理東西的業(yè)余愛好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開了一家維修公司。
“以前,如果約翰·迪爾拖拉機出了問題,我們可以自己修好。但現(xiàn)在已經搞不定了!泵谞査箘t解釋說,他的農場位于奧馬哈以西3小時車程的安斯利,占地近4000英畝。
像德沃特和米爾斯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不只是修理員和農場主,還包括洗衣機、咖啡機甚至玩具等各種產品的用戶。這些東西都很難修理——甚至由此引發(fā)了一場為了爭取“修理權”而展開的斗爭。
在美國,這場運動已經使得十幾個州起草了相關的議案,其中就包括內布拉斯加州。在大洋彼岸,歐洲議會最近也通過一項動議,呼吁監(jiān)管者強制要求生產商降低產品維修難度。
由于內部結構復雜,某些類型的設備向來都難修,包括復印機和醫(yī)療設備。但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納比爾·納瑟(Nabil Nasr)表示,曾經的例外如今變成了常態(tài)。就連約翰·迪爾拖拉機都內置了數百萬行軟件代碼,用來控制包括引擎和扶手在內的各種配件。
為了縮小體積、容納更多新零件,移動設備里面采用的零件密度越來越高。當維修信息網站iFixit分析不久前上市的三星Galaxy Note8時,發(fā)現(xiàn)這款產品主要用膠水把零件粘在一起。這樣雖然省去了扣件,但卻加大了維修難度。
廠商也給維修增加了一些不太明顯的障礙。租賃設備和處于保修期的設備一直都不允許拆機,但企業(yè)現(xiàn)在還經常禁止用戶自行修改軟件。例如,在《約翰·迪爾嵌入式軟件授權協(xié)議》中,該公司就保留了軟件程序的所有權。他們還引述了《數字千年版權法案》中的一項引發(fā)爭議的內容稱,用戶繞過版權保護的行為屬于非法行為。但要開發(fā)電子設備診斷工具,就必須這么做。
企業(yè)還拒絕提供技術信息、專用維修工具和備件。德沃特一直以來都依靠iFixit的手冊、自制工具和翻新件或模仿件。他還加入了一個全球維修商網絡,那里的成員經常會針對如何維修新款移動設備交換信息!叭绻袊心募业曛涝趺淳S修,我們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設備寄過去。”他說。
iFixit CEO凱勒·韋恩斯(Kyle Wiens)表示,可維修性今后可能變得更加重要。企業(yè)不僅希望用戶使用授權維修商,還有越來越多的設備不再以獨立形勢存在,而是借助附帶的一系列服務創(chuàng)造額外營收。
亞馬遜Echo等智能音箱便是典型例子。這家電子商務巨頭雖然可能仍在這款設備上虧損,但卻可以借此出售更多其他產品,收集更多用戶信息,然后利用這些數據提供更多服務,或者發(fā)布更多定向廣告。

深刻影響
類似地,如果廠商認為無法通過其收集的數據變現(xiàn),健身手環(huán)等可穿戴設備的價格也將遠高于目前的水平。如果用戶很容易修改這種設備,就會切斷產品、服務和數據之間的盈利鏈條。正因如此,這些廠商才會更加小心翼翼地保護這些設備。
這些企業(yè)表示,限制用戶自行維修(無論是個人用戶還是企業(yè))有助于保護他們的知識產權,同時也是為買家的利益著想。例如,蘋果不希望消費者因為在安裝屏幕時打碎玻璃而受傷。如果只有蘋果自己能夠更換Home鍵,那就可以避免黑客熟悉指紋讀取系統(tǒng)。這并非危言聳聽: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最近就成功對智能手機的屏幕進行了改裝,可以用于記錄鍵盤輸入信息和安裝惡意軟件。
然而,難以維修的確有很多弊端。授權經銷商距離用戶通常很遠,收費也遠高于獨立維修商,而且往往解決不了問題。禁止用戶自行維修設備還會限制創(chuàng)新。農用設備領域有很多發(fā)明(例如圓形灌溉系統(tǒng))都是農民自己設計的。
生產顧問馬克·沙弗(Mark Schaffer)表示,不能輕易修理設備給很多地方造成了困擾,因為從智能手機到洗衣機,越來越多的產品出現(xiàn)故障后都會被直接丟棄,而不再維修。這便會增加浪費和污染。根據德國智庫Oko-Institut的統(tǒng)計,該國用于替換故障家電的新家電比例(而非首次購買的家電),從2004年的3.5%增加到2012年的8.3%。
為了扭轉這一趨勢,同時捍衛(wèi)整個行業(yè)的利益,由維修公司、環(huán)保組織和慈善機構資助的游說團體Repair Association希望美國立法者能夠出臺旨在保障“維修權”的法律,要求各行各業(yè)的公司為消費者和獨立維修商提供與授權服務提供商相同的服務文檔、工具和備件。
他們希望,一旦有一個重要的州通過這種法律,全國都能跟進——就像汽車行業(yè)一樣,馬薩諸塞州在2012年通過了汽車維修權的法律后,促成了汽車廠商與維修商達成了全國性的諒解備忘錄。
立法之所以還沒有通過,是因為Repair Association面臨著廠商的激烈抵抗。蘋果的戰(zhàn)略是做好兩手準備。他們已經向內布拉斯加派遣游說員。據稱,這些游說員向當地政客警告稱,這樣的立法會導致大量黑客涌入該州。
與此同時,他們也做出了象征性的承諾——該公司今年4月宣布將向授權維修點發(fā)送400臺屏幕維修機,這樣就不必再把損壞的iPhone發(fā)送到中心維修站統(tǒng)一維修了。另外,他們還在投資開發(fā)各種技術,簡化產品回收過程——其中就包括專門拆解iPhone的Liam機器人。
這種做法能否給維修權運動降溫,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此舉反而有可能加快這場運動的進度。在監(jiān)管制度較為嚴格的法國,如果故意通過產品設計來限制使用壽命,就會面臨最高30萬歐元(35.4萬美元)或最高相當于在法國年銷售額5%的罰款。廠商還必須將產品的大致使用年限告知消費者。政府希望這兩項規(guī)定可以促使企業(yè)降低維修難度。
背后深意
紐約大學的詹森·舒爾茨(Jason Schultz)表示,世界各地針對維修權展開的爭論凸顯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在數字時代,擁有某件東西究竟意味著什么?他與凱斯西儲大學的阿隆·波扎諾斯基(Aaron Perzanowski)合著了《所有權的終結》(The End of Ownership)一書,在其中描述了企業(yè)如何通過各種方法限制人們對自己購買的東西的控制力,尤其是數字產品!八姓摺蓖鶡o法轉賣商品,也無法將它與其他數字產品融合起來。
企業(yè)甚至開始限制實體商品的買家權利。例如,特斯拉不允許用戶利用該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通過Uber和Lyft等專車平臺賺錢(顯然是因為他們很快就將推出名為Tesla Network的自有專車平臺)。值得關注的是:倘若特斯拉進一步加強對Uber不利的政策,究竟會發(fā)生什么情況?
無論如何,所有權的淡化似乎觸痛了左右兩派的神經。“維修并不是個黨派問題!盧epair Association執(zhí)行總監(jiān)蓋伊·戈登-伯恩(Gay Gordon-Byrne)說,他指出,維修權立法已經在多數州獲得了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的支持。
德沃特和威爾斯這兩位內布拉斯加州的居民讓我們得以了解背后的原因。德沃特是自由派,他認為自己的生計會因為大公司的政策而受到威脅。而較為保守的威爾斯則認為,不能維修自己的拖拉機對私有財產構成了威脅。這兩派人士聯(lián)合起來,將會組成強大的聯(lián)盟。